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住院部的4楼、5楼比任何病区都要安静,这里是重症医学科(ICU),住着全院最危重的病人,生死一瞬间。
2003年,重症医学科成立伊始,面对压力大、强度大的工作环境,身为科室“掌门人”的董绉绉,和同事一起,牢牢筑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生命续航,助移植患者顺利“闯关”
对于在ICU工作的医生,外界有一种称呼,叫做“暗夜行者”。也就是说,危急的状况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不分白天黑夜。
ICU是移植危重患者术前综合治疗的第一站,又是移植病人术后监护的必经之路,是保障肝移植工作的重要一环,经董绉绉团队之手获得监护的移植患者已经有200余例。
一天晚上9点左右,在象山结束会诊的董绉绉匆匆赶到医院。当时,病房里送来一位刚完成肝移植的患者。但是,情况很棘手:肝功能差,尿量少,氧饱和度低,循环一度难以维持。该院肝胆胰外科专家一度考虑二次手术。
董绉绉综合各项指标后表示,他一定尽力让这位患者渡过难关,新的肝源可以留给下一位患者。他严格监控输血速度、调整用药剂量、严密监护……
终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下来,度过了有惊无险的术后24小时。此后,患者的身体情况逐渐好转,呼吸也开始顺畅,并顺利脱机拔管。
更让董绉绉感到欣慰的是,另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也恢复得很好。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让两位生命垂危的患者成功“闯关”。
其实,大部分躺在ICU的病人情况都很容易反复。即使回到家中,董绉绉也随时在微信群里关注病区情况。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同样身为医生的妻子周丽十分理解。哪怕两人都在同个院区,有时也碰不上面。
生死攸关,一天两次吸痰坚持了30天
在ICU工作的18年间,科室设备不断更新,高精尖的仪器不断推动治疗。可始终不变的,是董绉绉那颗“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者仁心。不少患者在他的治疗下,康复痊愈,也和他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16年前,一位40岁出头的男子在老家修房子砸墙时,被倒下的墙体砸中胸椎。董绉绉和同事全力以赴,还是没能改变其高位截瘫的现实。当时,患者的状况不容乐观。不过,家属和朋友都不愿放弃,在精神和经济上予以支持。
那段时间,患者的痰液非常浓稠,需要借助内镜吸痰。于是,董绉绉一天至少两次在内镜下操作吸痰,帮助患者保持呼吸畅通,整整一个月。虽然身体不能动弹,但患者的意识十分清醒,他不止一次地流泪感谢这位“小阿弟”医生。
出院后,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董绉绉在患者的抖音号上关注着对方的动态。有时候患者来医院看病,即便坐着轮椅不方便,也坚持要来向这位救命恩人问好。
正是一次次看着患者从奄奄一息到重回美好生活,更加坚定了董绉绉的初心。
抽丝剥茧,不错过任何线索揪出“元凶”
就在不久前,董绉绉收到一份“捷报”,所在科室重症肺炎在全省DRGs中排名第三。团队百余名医护人员备受鼓舞,这是对他们不分昼夜付出的最好回馈。
老许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时身体硬朗,这次却高烧一周。排除新冠肺炎,虽然经过抗感染治疗,但病情仍在恶化。同时,老许的左小腿有旧伤,伤口时常破溃流脓。
董绉绉多次向家属询问病史,不错过任何细节。这时,家属一句不经意的话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老许在发病前不但饲养活禽,还杀过活禽。果然,老许痰中找到了“元凶”——鹦鹉热衣原体。
经过针对性治疗,老许在入住ICU的第13天,体温恢复正常,肺部情况逐渐改善,并于两天后转入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目前,老许已经好转出院。
身为党支部书记,董绉绉更是把共产党员的身份与担当牢记心间。
去年疫情暴发,他带队前往武汉支援,圆满完成任务。他事事为患者和家属考虑,所在科室设立宁波首家重症监护家属休息室,真正实现让患者家属“最多跑一次”。5年来,他所在支部开展义诊活动20余次,与江东嘉和颐养院结对志愿服务10余年,送医下乡入村进社区,切实为基层群众健康送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