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0日,宁波市第三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于广大无喉病友及家属的期望声中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拉开帷幕,此次培训班报名的患友来自全国各地,会务组精心采用了“线上+线下”的学习教学模式,让更多因疫情而无法到达现场的病友们同样能够获得学习机会。
培训班不忘初心,坚持以“守护健康,重焕新‘声’”为主题,旨在通过公益培训帮助那些无喉患者学会“讲话”,让更多的患者回归社会正常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目前该培训班已经为近百名无喉患者带去了希望。
近年来,喉癌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呼吸道高发癌,罹患喉癌的患者中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需要接受全喉切除术,这一极小群体成为了生活在我们身边无法发声的“无喉者”。
“希望这样的公益培训班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为宁波地区甚至全国的无喉患友带去生活的意义。”邬振华作为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区主任及党支部书记这样说。
无喉老师王建国还为远在北京的患者给予1对1的线上指导。
有一种态度叫“持之以恒”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加李惠利医院举办的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了。”胡洪才(化名)用并不流畅的喉音对着培训讲师真诚地说到。三年前,疾病使胡洪才完全丧失了说话的能力,无法正常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给他的生活、心理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2021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宁波市第一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开班的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参加了培训。没想到的是,在李惠利医院志愿者们和培训讲师的精心讲解和演示指导下,第一次培训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使胡洪才又重新燃起了可以重新发声的希望。
一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坚持按照在学习班上老师教的食管发声技巧练习,从最简单的一个“1”的发声开始练,到一个又一个短语,再到一句又一句完整的话语,虽然经历过起初的失败与挫折,中途也几近放弃,但是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他的付出最终获得了回报。本次培训班上,他用清晰的发音激动地告诉我们:“是你们的指导和陪伴让我能够再次发声说话,使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拾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胡洪才的女儿在现场也激动地说:“爸爸起初因无法发声而闷闷不乐,整日躺在床上不愿意参加任何日常活动。如今,经过三届培训和一年以来的不懈努力,爸爸的话讲得进步多了,生活态度也更积极了,特别感谢你们!”。
有一种精神叫“锲而不舍”
今年是62岁的黄浩(化名)做完全喉切除术后的第15个年头了,在此前的14年里,他始终被无法发声所困扰。期间,他曾多次参加上海、杭州等地的无喉复声培训,但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恢复效果。去年11月,通过一位病友介绍,他参加了宁波市第二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并按照培训班上教授的食管发声方法重新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声练习。然而这一次,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黄浩切实感受到了发声能力的进步,虽然还不能完全用清晰准确的话语表达出完整的句子,但是用部分词句和短语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对话已经成为常态,这也让他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地转变。“谢谢你们的帮助!”他拉着志愿者的手,用尚未十分标准的话语向我们表达了感谢之情。
“像胡洪才和黄浩一样的无喉病友还有很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样的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可以听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作为公益培训班的负责人和组织者之一的桂意华这样说。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正如这首歌里所唱的,每一个无喉者和帮助他们发声的志愿者们都是一名孤勇者,在因疾病所创造的无尽黑暗中,携手奋进,共同探索那一缕名为“希望”的光